清心源

《清心源》第191期

发布者:刘柏辉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10

如何在社会比较面前重拾内心平衡

01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

试想从小到大:成绩的排名、证书的多少、工作的薪酬,乃至于身高、长相、脾气......总有一样,你会被拉来与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一方面你无力吐槽,尽管无意与人争高低,却总逃不脱被卷的命运;另一方面,打开朋友圈,看到朋友晒出的精彩生活,又忍不住暗自比较并感到焦虑。身处于鼓励竞争的大环境,“比较”可以说无处不在日趋激烈,以致“内卷”成为了当下流行的热词。  

比较并非现代社会新现象,也不是人类社会所独有,脑补一下动物世界求偶竞争的画面,你或许就能明白:比较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与生存息息相关。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认为:人们会通过与他人做比较来鉴定自己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而这也是因为人们天生就有自我评价的动力。通常我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和特质,从而来了解自己,除评估自我价值外,我们还会用它来学习社会规范和参考他人的意见。   

02 “有比较就会有伤害

被比较的宝宝不开森。只要有比较就会分出高低优劣,随之带给我们的是或欣喜或焦虑的感受,可以说一切喜怒哀乐皆因比较而生,但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逃避比较,却又忍不住与人进行比较。比较牵动了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受,让我们心理的天平忽上忽下。那么比较到底是束缚我们的牢笼还是助力我们的台阶呢?这就需要我们来客观了解一下社会比较了。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把社会比较的类型分成为了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其中“上行比较”最易发生。所谓“上行比较”就是指我们将自己与我们认为比我们更好的人进行比较。移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传播速度飞快,通过朋友圈、抖音、微博等媒介,我们比过去更容易、更多、更快的了解到别人的生活状态,而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正面信息,所以“上行比较”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显得更为突出,这很容易引起大家去联想“他们很幸福”、“他们很成功”,最终导致心理上的自卑,认为“我不如他们”。     

在下行的社会比较中,我们将自己与其他情况更糟糕的人进行社会比较,往往会出现至少我不是最糟糕的”的心态,然而一味的向下比较,容易让我们产生惰性心理,不再努力变得更好,甚至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切实际的、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进行“平行比较”,比如尝试将自己与同龄人或与我们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而这也会带来同辈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朋友圈里同学晒出的考研上岸捷报与自己的落榜......无形之中又带给我们焦虑与压力。       

03 如何重拾内心平衡

相对于过去父辈们生活的小圈子:物质的匮乏、信息的闭塞,一切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一切岁月静好,如今人们似乎在竞争与比较中逐渐迷失自己,陷入深深的焦虑,也不敢停下疲劳的步伐。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打败焦虑,重拾内心的平衡,或许需要我们换个视角,让“社会比较”回归其本质。 

第一、正向关注比较。我们可以把比我们厉害的人当做我们的榜样,从而追随榜样的脚步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那么社会比较就会成为我们源源不断改变的动力。例如:我们的同学在期末中取得了好成绩,那我们就把他当成榜样,谦虚请教、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变得更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纵向自我比较。通过参考自己以前状态,比较当下自己进步,这样就会带给我们比之前更好”的正向反馈,从而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第二、感恩当下,转移注意力。比较倾向高的人更容易将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与自己联系起来,并且更容易产生想比较的意向,从而产生压力。要减轻社会比较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培养自我感恩的态度来转移对比较的注意力:列出你生命中值得感激的五件事,尽量不要重复,不要考虑事情的大小,每天做这个练习。持续自我感恩练习实际上是在调整自己的注意力焦点,让自己从比较的思维抽离出来,以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得失心所困,本末倒置,相反更容易沉浸在事情本身,感受自己每一分的进步。      

第三、适当回避比较,增强自我认同。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如果一些人经常进行社会比较并且认为被比较对象比自己更优秀时,那么他会感到自卑,所以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可以采用回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寻求自我的价值认同,明确自己的合理角色定位,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才会做回自己情绪的主人,追随自己真实的目标去努力,而非外在赋予你的把别人比下去的目标,找回人生的方向。       

写在最后,如果你当不成山巅的一棵劲松,就做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争做溪流边最棒的那棵小树。祝大家摆正心态,走出“比较”的牢笼,找到自己,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