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195期

发布者:刘柏辉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18

社恐的你,今天也是ie”的一天嘛?

当下“MBTI式社交火爆年轻人的社交圈,其中的一个词条ie”在前段时间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的话题榜。在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称i人或e人的年轻人,不熟悉这些时髦社交术语的人或许会疑惑:什么是i,什么是eie”又是什么?   

ie”   什么梗 ?     

 MBTI人格理论从4个不同的维度对人格进行分析,在注意力方向的维度将人格区分为了外向(Extraversion)和内向(Introversion),即E代指外向的人,I则代指内向的人。       

 由于MBTI人格测试的火爆,在年轻人的网络文化中,ie逐渐演化成社恐社牛的区分。那么ie”就代指一个内向的人遇到了另一个内向的人,为了爱(谐音梗“i”),或者为了不冷场、不尴尬,避免不合群等因素,就变得相对外向,会主动挑起话题,相对得表现出热情等等。当代不少的萌新大学生由于在应试教育阶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导致欠缺社会交往技巧,在进入到大学之后,无法应对各种社交场合,难免表现出尴尬和窘迫,因此“为ie”迅速引起了他们的认同:太准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今天也是为ie的一天”···不少网友表示ie”精准的道出了自己面临的内向式社交窘境。    

将自己简单区分为ie靠谱嘛    

MBTI人格类型理论是以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对于人格测试,荣格曾解释,性格测试本身没那么大的科学性,受情绪、环境、时间的影响很大,结论也不唯一。既然没有严谨的心理学研究结论做背书,作为自陈式问卷,MBTI测试的结果与其说是你本来的样子,更实际的是你认为或你想成为的样子”。因此以此贴标签将自己或他人简单区分为ie,如同星座说一样并不靠谱。   

MBTI测试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在于它的测试是非评判性的,即意味着所有的结果都是积极的,而这正符合了巴纳姆效应,即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特别是给予正面、积极、高度的评价)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简而言之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可爱的,美好的,所以“MBTI式社交以及带有心理学色彩的时髦社交话语ie”等等的走红恰恰反映了年轻人渴望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理需求,这与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   

做回i”还是装作e”  

 个体在社会群体当中都会被赋予一定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即被赋予社会角色,这代表着对该个体一系列相关社会行为的标准要求。与之同时个体与外界对该角色又会产生不一致的理解和期待。如果说辨别自己是“i”还是“e”是认识自己、做回自己的一个过程,ie”就是反其道而行的为了外在期待而进行社会扮演的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大家都在倡导真诚是唯一的必杀技,为什么还要社会扮演呢?追求自我和戴面具式的社会扮演冲突吗?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个体的社会行为背后都有社会动机,或出于维系人际关系的亲和需要,抑或出于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的社会赞誉需要等等,同时每个个体都会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根据对情境和角色的理解判断,从而去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相对于看重自尊和保持自由独立性等内在需求的“整顿职场的00ie”的社恐们,本质上是将社会赞誉或亲和需要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因此做回i”还是装作e”,不同的社会行为背后,需要看什么需求动机于你而言更重要。   

拒绝盲目贴标签,自我认同最关键       

归根结底人格测试揭示的只是偏好,而不能真正当成自己真实的样子,如果盲目相信,给自己打上ie的标签,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则过犹不及,反而限制了自己人生的种种可能,陷入到自我设限当中。比如作为i人的你,在某次聚会当中为了维护良好的气氛,主动的去结识朋友,并感受到了大家开心的氛围,那么你是否还认为自己是讨厌社交、自闭社恐的i人?又或者尽管你不善言辞,但周围的人却对你非常友好,在良好的氛围中你逐渐打消了担心疑虑,变得更加自如,这时你发现其实你也很享受人际互动,只是过去社恐的经验让你变得固步自封。积极的正反馈和社恐的自我认知相矛盾,你也许就会对自己到底是i还是e产生怀疑。   

回到ie”,如果在社交场合中,因为过份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赞誉,放弃自己的权利,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他人的需求和期待,比如大家谈论最多的好学生心态,久而久之就会让我们陷入身份迷失当中。而对自我需求的刻意压抑,并不会让需求真正消失,只会让我们感到越来越焦虑,并对社交活动丧失兴趣。此时或许需要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外在的那些期待和评价真的那么重要嘛,如果有一天你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那些外在正面肯定的反馈消失,你是否会陷入到自我怀疑当中,所以“是ie”的讨论最大的意义其实在于引发你对自己的觉察和思考,在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当中认同自我、改进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认识自己、认同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学习、实践和改进。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我、寻求反馈、察觉情绪、认可身份和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等方式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可自己。只有当我们增强了自我认同,关注到自己的积极面,同时又不回避消极面,我们才会有勇气朝着心中那个光明的方向去努力,如同自我实现的语言一样。               

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你,期望你都能自洽宜人,并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