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什么要创新创业?
章招坤
转眼又到期末,这学期的校公选课即将结课。回想起开学初在我的《人文学科创新创业实务》第二次开课时,我得花上一次课整整90分钟的时间来谈到底为什么要上这个课?也就围绕一个问题:高校到底为什么要创新创业?
其实大部分选修这本门课的同学是不知道的,他们好像也没有太多兴趣了解,选课的几乎所有理由是:“毕业需要修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人文学科创新创业”课也就无法谈起,因此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地去讲。但讲真,我也不确定这样谈学生是不是能够接受。我把在课堂上的解释做个梳理,也请看官们指正。
首先,是国家战略。一谈什么国家,谈什么战略,很多同学就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也没什么关系。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历史趋势、时代潮流,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再简单点说,创新创业是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新动力,是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动力,也是人民实现安定幸福的新动力。这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也是党和国家坚持发展的方向。因此,不管你是积极参与还是消极回避,我们都客观的存在其中。
其次,是教育改革。之所以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恰恰说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仍停留在“做生意”的传统思维中,没有看到创新这个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价值。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教会他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创业的实际行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存在过于“自我”倾向。由于独生子女等家庭教育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过于“自我”的倾向,凡是以“我”为中心,不善于顾忌他人感受,因而造成普遍性的高校人际关系危机,有甚者酿成惨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学会站在对方(需求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句话来讲,判断创新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你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老师如何教”的问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已迫不及待。高校教师要懂得创新创业教育要义,学会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教授传统知识,将创新创业理念嵌入专业教学,甚至能够在创新创业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最后,不是单纯比赛。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今年在厦门大学落幕,福建省成绩不错,这无疑给福建省创新创业大赛以强大促进。但也应该看到其中可能存在弊端。创新创业大赛因为其高显示度的成绩,而备受各大高校追捧,一些高校打着“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口号,将创新创业大赛当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为了筹备一个比赛、为了拿一个金奖,举全校之力,投入所有资源在参加比赛的极少数人身上,而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普惠制”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力培养目标。奔命于年复一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却从未严肃认真地思考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何建立?师资队伍如何组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定?等等关系大局的根本性问题。显然,这样脱离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本末倒置的,是畸形的,最终是没有成效的。当然,也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多样化,至少应该理性的看待大赛,别让空虚的参赛数据迷乱了双眼,别让单一的比赛成绩充斥了脑海,更别让期待的理想现实伤害了初心。最后,获益的不是学生,受伤的是我们的百年大计。
结尾,我想重申下一句话:我们迫切需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也借总书记的一句话表示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坚定立场:“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文学院辅导员 章招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