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创新创业教育时
苏筱薇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自此拉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如今,创新创业教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但谈起创新创业教育时,我们似乎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创新创业教育不就在教如何开公司赚钱吗?创业失败率这么高,为什么还要鼓励创新创业?我只想找份稳定工作,又不搞科学发明,也不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为什么还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些疑问的背后不难看到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而认知上的误解将带来实践上的困境。为此,走出认知上的误区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第一步。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创业教育,要克服“重创业,轻创新”的倾向;“创新”排在“创业”前面,要认识到创新在创业中的前提作用,要用创新引领创业;而创新不仅包括技术、产品或服务上的创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创业也并非直接等同于开公司。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要求人人都应该成为发明家,人人都是企业家,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这是一种首创精神、批判精神、冒险精神和独立意识,是对自我、对安逸现状的挑战,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种精神、意识的养成,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既为“个人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必需。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生逢其时,责任在肩。
一要从旁观者变践行者。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参赛的学生或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应成为每个青年学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创业可以被教育,但创新只能被激发”,要增强主体意识,当一名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和按部就班的执行者;要强化实践,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平台,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走向市场、深入市场,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团队领导、管理能力,学会带领有共同的使命感的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达成一致目标。
二要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赢家文化,而是沙场老兵文化”。大家应当看到创新创业的艰辛和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无论是科学研究、文艺创作,还是参加竞赛、实战创业,在创新创业的路上必然充满曲折,这一过程带来的洗礼和收获,在反思基础上助推着下次的进步。
三要从关注自身到关心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收获知识,培养能力之外,要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用所学所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和民众谋福祉,自觉将个人创新创业、社会责任、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提到的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 苏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