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数”,人民有福
征文作者:马书航
今年四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幕,我有幸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个关于“半小时”的故事。
2017年9月1日,一辆救护车驶过蜿蜒的盘山公路停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民医院的门前。从救护车里被推出了一位的藏族妇女,她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双手捂着心脏紧紧不放。根据她的状况,医生怀疑是“肾上腺嗜络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然而,在对她做了紧急处理和肾上腺CT检查后,小小的县医院已没有能力再对患者做进一步诊治了,只能转往成都的大医院。可是,海拔4000米的理塘县城位于青藏高原东麓,被称作“世界高城”,要翻越剪子弯山、卡子拉山、高尔寺山等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大雪山才能到达成都,再加上繁琐的手续办理,患者的病情必然被拖延耽误。这该怎么办呢?紧急关头,县医院联合成都华西医院、新都区人民医院和远程医学影像中心紧急申请了在线会诊。很快,会诊结果传回,患者的诊治方向被精准定位,对症治疗后,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救了回来。从发起会诊到挽救生命,仅仅用了半个多小时。
“半小时”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医疗+远程会诊”体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创造出的生命奇迹。是啊,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远程医疗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无人超市、VR智慧教室、人脸识别、无接触安检,一桩桩一件件,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那么,数字中国建设在全国各地硕果累累,首届峰会又为何选在福州开幕呢?
我们都知道,新世纪伊始,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一个无比新鲜的事物。但就在这时,研究信息科学与技术,现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主任、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的王钦敏教授游学回国,曾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研究的他深感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意义重大,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福建省政府递交了一封《“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建议受到了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习省长当即做出长篇批示,并亲自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一个以社会资源信息化与信息资源数字化为目标,以统建共享为亮点的数字建设就此埋下了种子。可以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幕,是回到了中国数字建设的初心。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今,数字中国建设不就是坚持“科技创新为人民”,贴心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吗?你看,十八年来,福建人民的生活与数字化紧密交织,网络挂号、闽政通App、还有像数字城管这样的电子政务管理创新,在八闽大地上随处可见。中国的数字化建设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生动实践啊!
今天,我们在思考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我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实践精神指引下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把时代的召唤,创新的力量,青春的活力注入广袤的中华大地,用每一个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民族腾飞的磅礴力量。
心中有“数”,我们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幸福,同人民一起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