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300期 | 青年如何学习扶贫思想之光?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6-23浏览次数:346

青年如何学习扶贫思想之光?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经济学院2018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申佳伟

引言

22个月,600多个日夜,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近日,读罢《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我不禁掩卷沉思……

19886月,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宁德,是福建最贫穷的地区,素有闽东老九之称,全地区九县中竟有六个是贫困县。时年仅35岁的青年习近平,深感使命担当之重。他下决心带领宁德人民摆脱贫困,提出弱鸟先飞、倡导滴水穿石。宁德,成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实践源头和练兵场。其中的思想光辉至今仍让人受益颇深。

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宁德的贫困问题积弊已久又集中连片。扶贫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让老百姓很快抱上金娃娃,又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扫帚,丧失政策连贯性和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提出: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好农业和工业,把近期和短期的事先抓好,既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谋长远的发展,又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跨越发展。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有时汲汲于些微小利,有事耿耿于蝇头小事,这都是缺乏战略思维的表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青年要立大志、做大事。我们应当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将目光放长远,将思维放全面,树立更为远大的人生目标。

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

扶贫工作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扶贫工作成果如何,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特别是基层困难群众满不满意。习近平做地委书记,既没有在衙门俗事上浪费时间的官僚气,也没有寻章摘句、惟务雕虫的书生气,而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人民勤务员。他曾步行五个多小时,往返于最贫困的下党乡;他曾一个月跑遍九个县,谋划全局发展;他曾走遍宁德山山水水,把宁德情况了然于胸。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常常反思:经济学是否是纯理论的?是书斋里的学问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对基层的抵触、对艰辛的畏难情绪,都让我们把理论学习做成了书斋里的学问。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扎根实践的作风。走出书斋,走出教室,走向街头巷尾,走向田间地头,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书写我们的成果,施展我们的抱负。

勇于作为的巨大魄力

有为者必然敢为,庸碌者必然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正是他敢于作为、勇于作为的生动体现。当时宁德地区干部违规违纪建房现象非常严重,老百姓意见很大,总书记到任不久,就下决心开始清房,而且从领导干部下手,房屋该拆除的依规拆除,干部该惩处的依法惩处,在整个宁德产生了很大影响,老百姓反响很好,干部队伍作风也得到整饬。

反腐工作如此,扶贫工作依然。如果不能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墨守成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许永远不会犯错,但也永远也不会有所成就。庸碌是致命弱点,懒政是最大腐败。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和气魄,要敢于试错、大胆作为,要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而不像夕阳暮气沉沉。新时代的大好局面必将在我们手中开创。

结语

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是总书记扶贫之路的哲学基础,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是总书记扶贫之路的实践根基;勇于作为的巨大魄力是总书记扶贫之路的开路猛将。他们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光辉。

22个月锤炼筋骨,600多个日夜磨练心智。爱民心耿耿、扶贫路漫漫。这条路,总书记走了三十年,从宁德走到北京,从地委书记走到大国领袖,然而那颗为民爱民的初心始终不变。学习采访实录,让我们感悟领袖成长之路;学习采访实录,让我们领略漫漫扶贫之路;学习采访实录,更让我们从中汲取养料,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总书记的宝贵品质和思想光辉将成为我们旅途中一面对照的明镜和一盏不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