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303期 | 李雅娜:百年觉醒:从“崇洋媚外”到国潮崛起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6-27浏览次数:754

百年觉醒:从“崇洋媚外”到国潮崛起

社会历史学院辅导员 李雅娜

在刚过去不久的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发光吧!国货”带货直播活动,携手主播薇娅和嘉宾杨迪一起助力国货。同一天,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为我们展现了3.0时代“新国潮”的真实全貌。“国货发光”、“国潮崛起”,消费自信与潮流输出体现出国人与日俱增的文化自豪和科技自信。国潮大势已来,我们倍感荣耀,但为了这样一个新时代的粉墨登场,我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崇洋和媚外

西方文化在明代中期就开始进入中国,但受“天朝上国”心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明清期间国人接触西方文化有限。但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物质文明开始源源不断输入。国人从保守自傲到渐渐接受西洋物质文明,但同时开始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人开始对西方器物盲目推崇。《外交小史》曾记载,有位留洋背景的崔国因,“每见酒瓶、荷兰水瓶等,必拾而藏之”。受殖民统治影响,“崇洋媚外”之风日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着力于清除崇洋媚外思想观念,弘扬国人自尊自重的民族气节和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批判崇洋媚外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运用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建构新民主主义的理想人格,进行清除帝国主义奴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部分国人的崇美、媚美现状,中共采取相应的扫除措施,强调发扬民族气概,克服媚外思想;改革开放后,崇洋媚外思潮再次泛滥,中共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开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十八大以来,中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革命文化,习近平多次在国内活动和外交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要取长补短,而非崇洋媚外”,“去中国化很悲哀”,“要解决现实问题,病急乱投医、崇洋媚外是不行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等价值观念不断输出,终于,通过这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国人重拾自信,民族重塑形象,东方狮子重振雄风。

有国才有潮

崇洋媚外没有了植根的土壤,文化自信终于百年后觉醒。国潮底色透射出国人底气,当看到这一切背后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有了党,有了国,才能有国潮,才能有今朝。国潮之潮,不只是展现国人消费能力,更是传递出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而这种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随着国家强大逐渐提升的。

文化自信来源于共产党成立后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近代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入侵导致一部分中国人民已有的文化自信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共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立党治国的重要力量,并提倡用文化斗争来指导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毛泽东还提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的论断。

文化自信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自立。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也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毛泽东提到:“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文化自立”思想由此体现。在此期间,党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新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改革开放后,党对文化重要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文化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此进一步推动综合国力提升。

文化自信觉醒于新时代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并且希望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中的一系列论述都在传递党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从“汉服热”“国漫热”“李子柒热”等国潮现象我们看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则透露出老百姓深层的文化认同。

水远路还长

从文化自满到文化自卑、到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我们最终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文化上的高度自信。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大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带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成为拉动国潮消费的主力群体。作为国潮消费的中坚力量,这群年轻人未来还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的中坚力量。这就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期间,在合理范围内消费父母无可厚非,但还需要时刻想着不断增强自身本领,学好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早日成长为独立自强的个体,在未来更好地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国潮推向世界。国潮这股浪,背后是深邃广袤的大海,象征着希望与未来。我们坚信而后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