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小联微评第178期 | 陈晓晶:走在疫情前的中国精神是大学必修教材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20-04-22浏览次数:966

走在疫情前的中国精神是大学必修教材

经济学院辅导员 陈晓晶

近日,越来越多“国内清零”“方舱医院关门大吉”“解除离鄂通道管控”等让人振奋的好消息一再传来,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的背后无不彰显着中国之制、中国之治、中国之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单位到个人,14亿中国人民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劲,积极做好联防联控,形成了抗“疫”的磅礴力量,汇聚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是华夏五千多年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的承接,是1998年抗洪精神、2003年抗“非典”精神、2008年抗震救灾精神的延展。“中华民族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走在这场疫情前面的中国精神,不仅是这场战“疫”中的重要法宝,也是这场战“疫”中的必修教材。

学习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爱国始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中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面对疫情,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侨等各方力量,全力支援,开展了亲上阵、送口罩、运粮食、抢速度、建医院、宅在家等爱国行动。就像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武汉街头听到民众唱起的国歌时,曾说过的话一样,“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爱国是战“疫”中的必修教材,是我们诸多责任之中最重要的责任担当。灾难面前,爱国就是要用安心宅在家、认真上网课、为社区服务、为群众分忧等具体的、现实的行动去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绵延生息,薪火相传。

学习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斗争精神。“斗则得,服则失。”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实现了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实现了确诊人数的持续减少、治愈人数的持续增加。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冲在疫情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毅然驰援疫情重灾区的人民子弟兵,星夜不停作业的建筑工作者,默默以“智”战“疫”的科研工作人员,坚守在村口的基层工作者,将饭菜送到家门口的外卖骑手,防疫中奔走的大学生志愿者,每个人都投入到了抗疫斗争中,每个人都是战士。斗争精神是战“疫”中的必修教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学习斗争精神要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在学习与工作中争取站位高、眼界宽、心胸阔,用最硬核的专业本领回应时代挑战,提交抗“疫”合格答卷。

学习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科学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疫情爆发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科学防治原则贯穿到底,第一时间确定病毒来源、传染源、传播途径,全力组织科研攻关,加强对病毒的跟踪和分析,积极研发防疫药品和疫苗,公开透明发布疫情最新状况,全面加强卫生监督及处置力度,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科普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戴口罩的方法,落实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用科学的观察、科学的数据、科学的验证展现中国之智,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为战胜疫情构筑起坚实的屏障。科学精神是战“疫”中的必修教材,科学技术是防控疫情的重要“利器”。贯彻科学精神,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牢牢握紧健康生活和学校管理规范的“护身符”,还要做好自律、自护,坚持修身、修心,隔离病毒,不隔离对科学和社会的阅读。

学习挺身而出,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残酷的疫情不允许任何一个中国人成为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无数的“最美逆行”和“平凡善举”汇聚成守望相助的强大力量,彰显真诚奉献的志愿精神。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愿诚者,足令金石为开。疫情爆发以来,无数大学生披上红马甲,为祖国奉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回应党的号召。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本册子、一把笔、一个口罩、一把红外线体温枪是他们的“标配”,“请停一下”“请配合测体温”“出门请戴口罩”“请做好出入登记”成了他们的高频词汇。他们以一颗热忱之心,用最积极的行动守护着社区、街道、乡镇的安全,以最好的心态和状态应对这场大考,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一道靓丽的青春风景。志愿精神是战“疫”中的必修教材,是无数青年学子有责任有担当的见证。贯彻志愿精神,就是要把小我融入大我,时时担当努力做“勤学者”,处处关爱帮助“身边人”。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奋楫中流,气可鼓不可泄”。在防控疫情“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阶段,我们坚信,有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最大优势,有厚实强大的综合国力,有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中国精神,战“疫”胜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