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208期 | 寻得经验智慧,走向诗和远方 ——读《习近平在厦门》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有感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0-10-18浏览次数:293

寻得经验智慧,走向诗和远方

——读《习近平在厦门》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有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学生 林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日,我着重阅读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在厦门》与《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的几篇文章,这些采访实录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岁月与领导风范,生动展现了他对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深深关切。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在读生,对于未来有很大可能走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我来说,在学习完这组采访实录之后,我对于其中谈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话题印象颇深,也有一番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并想借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己予以勉励。

第一,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断丰盈自己的“羽翼”,在未来成为一位优秀的“授业者”。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风尘中犹如一块宝石,放射出永不磨灭的时代光芒。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第二十三篇采访实录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个人实践经历,围绕“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首先,想要给别人一碗水,就需要自己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我们要对相关书籍进行反复研读、推敲,在否定之否定中思辨,在温故而知新中积累,将基础知识“咀嚼”透彻,而非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快餐式阅读”。其次,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枯燥无味的刻板教条,我们在研究时要自觉将实际问题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与现实关切,紧密联系社会发展情况变化,并不断充实自身实践经历,真正让所学的理论“落地生根”。

第二,心系学生成长成才,切实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在未来成为一位知心的“解惑者”。细读《习近平在厦门》这篇采访实录中的细节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点就如同一条金线串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他时常提及人民,讲求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将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放置于第一位。而这样的人民中心论思想联系到教学生活中,就要求教师们不仅应该关注课程讲解知识的传授,也应该对学生的反馈予以同样重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站在理论的高处唱个人的独角戏,忽视学生的存在,而应该以学导教,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们的困难与疑惑,成为他们成才之路上的“助力者”。在生活中,教师应注重关心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日常闲暇时间多进行良性的沟通交流工作,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倾听者”。

第三,率先垂范承担使命,引导青年扣好人生“扣子”,在未来成为一位坚定的“传道者”。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唯有站稳思想的立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我们才能屹立不倒。正如《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第十九篇采访实录中所记录到的:“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回想自己十多年来的学习生涯,或许我已无法记清那些个端坐在黑板前学习到的具体知识框架,但我一定记得文科老师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那些英雄事迹,它们是陪伴我走过艰难岁月的精神动力,总在生活黯淡之时,递给我如同真理与信仰一般的火炬。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隐藏在知识点背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更能给予他们熏陶,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而广大教师更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与使命,时刻将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融入教学过程,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学习这几篇采访实录时,我总能透过那些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看到一个和蔼亲切的伟人形象跃然纸上。他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舵人,也是全党各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领路人。他的谆谆教诲与建议嘱托犹如春雨一般沁人心脾,带给人无穷的力量和希望。出生于伟大时代的我们拥有着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更有可能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时,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希望我能像近日所感如此,努力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未来成为一个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的优秀思政课教师。

“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让我们以总书记的这句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