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第427期|从餐桌上的今夕看时代的发展进步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2-07-06浏览次数:369

从餐桌上的今夕看时代的发展进步

社会历史学院2020级历史学本科生  黄毓鸿

一粒米里看世界,两箸之间话国情。这些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家庭摆上餐桌的食物,悄然变化:大鱼大肉变少了,有机农产品增加了。校园里,多个食堂分布在不同位置,随时随处都可以吃到各种风味的美食,中餐、西餐、意大利面……应有尽有,许多食堂还推出“半份菜”以响应光盘行动。百姓餐桌上食品的变化,也成为见证时代进步的缩影,向上向好的日子,见证着国家发展的壮阔进程。

从小到大,听身边长辈们讲过不少关于吃饭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平凡但很温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奶奶曾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到了春节就能吃点肉,对那时候的农民来说,只有春节才勉强能吃些好的。父亲也曾讲过,在上中学的时候他们吃饭必须要拿 “粮票”,尽管如此,还是有大多数人根本吃不饱,更别奢谈什么肉油蛋奶等副食了。

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餐桌上的食品日益丰盛,进一步丰富起来的还有“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餐桌上的菜品花样多了起来,味道美了起来,人们在品尝美食之时,也在品味岁月静好,感念这一餐一食的创造者和身后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不用再为吃饱而担忧。同时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而是追求更加丰富和健康的饮食。从吃饱到吃出健康,再到吃出品味、吃出文化。可以说,餐桌上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法国作家萨瓦兰的《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有这样一句“饮食格言”: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人民吃什么样的饭。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更宽广的时空中审视,可以看到,餐桌不仅浓缩着饮食变迁,还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坐标。风雨砥砺百余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活蒸蒸日上。国家地理杂志曾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全球各国的饮食结构。数据显示,中国人日均摄入的热量从1961年的1415卡路里增长到2011年的3073卡路里。卡路里摄入量的翻倍,反映出是改革发展和技术提升带来的粮食增产增收,让中国人在吃的问题上不再窘迫。

岁月如歌,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余载,我们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也让“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不攻自破。这一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间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离不开中国在战胜饥饿、消除贫困上的努力,是改革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看得见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初心不改,虽远不怠。无论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是连续十九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议题,都在诠释餐桌上的今夕背后的“成功密码”。

同时,餐桌上的今夕离不开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对做好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之下的 “三农”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打实地调整农业结构,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让餐桌上的明天更加充满期待。

今夕餐桌上的点滴变化,汇聚到一起,就是70余载民生成就的恢弘画卷、人民幸福的底气来源,有温度的发展,托举“稳稳的幸福”。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了,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餐桌上的明天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以辛勤的汗水浇灌硕果累累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