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第429期 | 王鹤:在数字时代找回被偷走的专注力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2-07-11浏览次数:420

在数字时代找回被偷走的专注力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王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我们正处在一个专注力容易被分散的数字时代。近日《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只有8秒,被网友戏称“连金鱼的9秒都不如了”。8秒专注力是否准确尚有研究的空间,但是手机依赖、无意识刷屏、过度连接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痛点,“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思维惰性也不断发散扩大,系统学习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更是逐渐退化,这让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数字时代找回被偷走的专注力。

从“中断”到“反中断”

手机里的来信提醒、网页上的跳动弹窗,短视频平台中的“猜你喜欢”总能轻易捕获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情愿放下手中任务去一探究竟。这就是设计数字媒介时最常见的“心机”,即通过不间断地消息推送刺激用户“上线”并延长“不下线”时间,从而提高用户黏性。在这种数字媒介刺激下的“上线”行为必然导致我们“中断”正在执行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是学习、工作等需要较高专注力的活动。一旦学习或工作被中断想要再重启,不是面临重启延迟就是遭遇重启失败。

“中断”具有破坏性,既影响完成任务的质量,又影响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达到“反中断”的目的。调整“通知消息”的呈现方式可以最直接阻隔“中断”刺激,如选择使用锁屏软件避免在限定时间内的消息弹出。也可在学习工作的环境内放置时钟,用客观的“钟表时间”提醒我们不要陷入主观的“网络时间”。

从“即时满足”到“长远发展”

在数字时代,移动媒介的移动性早已让碎片感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互联、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让我们时刻沉浸在连接网络中,满足感地获得没有了过程,更无需等待——只要点击,即刻拥有。因此,我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多的体验,在单位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满足,“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日子被不断加速。这种加速逻辑,诱使我们更加注重“量”而非“质”,毕竟学习投入是不能得到即时回报,在手机上打游戏马上就能得到任务和技能的回报。

这种即时满足是危险的。我们看似获得了海量信息,但都是浮于表面,零碎不成体系。习惯了快速“读屏”,还会打乱培养终身兴趣的时间、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以及脚踏实地做事的静气。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人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需要做长期规划,与其被信息裹挟,不如跳出网络,睁眼看生活,长远做规划,寻回专注力,获得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从“信息过载”到“价值排序”

在信息匮乏的年代,想获取“一滴水”需要下功夫深挖“一口井”;而在数字时代,想要获取“这滴水”只需轻轻点击即可获得“一片海”。但是轻易获得的海量信息大多没有加工过滤,是数据算法进行的信息投喂,如果我们不加思考一味接收,获取的知识很可能只是知道,甚至会陷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原本因学习获得的智慧和能力,也难免淹没在冗杂的信息之海。

身处数字时代中的我们不可能拒绝信息过载,但我们可以选择用价值排序的方法与信息过载共处。这个弹出窗口一定要点吗?下一段短视频一定要刷吗?这个时间段中读书和玩手机游戏哪个更有意义?通过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价值排序,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个人长期发展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也更容易找回遗失的专注力。

找回专注力,把握时间的主动权, 抬头生活,风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