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种青春都可以称为“芳华”
张晓岚
前段时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热映。《芳华》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某省军区文工团里,正值芳华的青年们成长中的青春理想、爱情萌发与人生命运的故事。影片中浓厚的时代特色,文艺兵们的青春岁月唤起了父母一辈人的旧日情怀;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生选择、坚守,日后的境遇和人生轨迹也激起了不少关于“善良”与“人性”的讨论。看过影片3次,感动之余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青春才能称为“芳华”?
(一)盛放的生命,花样的青春
芳华亦作“芳花”,本义是香花,也可以指美好的、花一样的年华。影片中主人公们正是处在这样的年龄,与我们今天在校的大学生相仿。电影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画面:一是刘峰带着刚下火车的何小萍到部队报到,文工团正在排练,女兵们翩翩起舞,无论是角色的英气还是舞蹈的柔美都在举手投足之间流动。二是休息时间,男兵在操场上打篮球、女兵游泳嬉戏。欢歌笑语、青春洋溢,这是他们第一重芳华。
这一重芳华,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20岁,无论是生命节奏还是内心状态,都是最奋发昂扬的阶段。逐渐走入成年,第一次进入大学,生命迎来新的篇章。力量、速度和高度,一切都等待征服;文学、艺术和哲学,一切都等待探索,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只要迈出一步,世界便敞开大门。年轻而向上的生命,本就是一种芳华。
(二)真挚的感情,诗意的年华
影片中,刘峰的战友要结婚,因囊中羞涩买不起高档家具,他就亲手打一对皮沙发,以解战友的燃眉之急;陈灿因为撞车事故被医生诊断无法再吹号,萧穗子就拿出父亲送给自己的金项链为他做牙托,让陈灿不要放弃理想、离开文工团。战友情是人生中最真挚纯粹的情感之一,如果再加上互相陪伴、共甘苦的青春,便更弥足珍贵。青春萌动的年纪,爱情也在朝夕相处中悄然萌发。萧穗子对陈灿的小心试探、欲言又止,虽然没能善果,但仍然诗意而美好。这个年纪的爱情像是待放的花朵,有着含苞的羞涩,又在旺盛的生命力中疯长。真挚而诗意的友情或是爱情,这是他们的第二重芳华。
我想,这一重芳华,也是大多人可以收获的。大学四年朝夕相伴的室友,一起苦战题海的“研友”,兴趣相投、无话不谈的挚友,奋斗的路上,那些陪伴你的人们最可能成为一生的好友。当然,美好的“校园爱情”也是青春的重要标签和美好回忆。
(三)融入时代的青春,对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坚守
从《草原女民兵》中的高原舞到第一次穿上的紧身牛仔裤、第一次听到的邓丽君,主人公们的青春和时代的每一步前进都密不可分。刘峰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塑造的“雷锋”式典型人物,参与救灾时腰部受伤就践行“螺丝钉”精神去做舞美,把难得的进修机会让给更需要的战友,陪伴和鼓励被人欺负的何小萍。在整个社会“学雷锋”的背景下,大家都讲奉献,也就习惯了刘峰的善良和付出。可贵的是,刘峰把这种时代赋予的“善良”和“奉献”精神融入骨髓,这是时代和青年时期对他一生的影响。无独有偶,当何小萍发现身边的战友与自己的期待相违时,她欣然离开,到最艰苦的医疗队去救死扶伤。当医疗所遭到袭击时,她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伤员。这一幕的战火和血腥与当年文工团的载歌载舞形成强烈对比,但就何小萍而言,这才是对人生价值与奉献精神的坚守,她甘之如饴。当影片的镜头切换到多年后,和文工团那些定居国外或生活殷实的战友相比,他们在物质上实在算不上“幸福”,但平静而知足。我想,那正是青年时代赋予他们的宝贵财富:他们对人生价值有过最热切的追求,也遭受过最严酷的打击,正因如此,他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宽广而富足。他们的青春灿烂过、痛苦过,虽有坎坷,却从未放弃对信念的坚持。这,才是青春芳华的永恒魅力和深刻意义之所在。
与《芳华》中的主人公们相比,这个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选择极其丰富。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机遇纷至沓来。大学生的人生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排在“95后”就业选择第一位的不是薪酬,也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正是这个繁荣发展的好时代投射在青年发展上的“时代步伐”。面对青春年华和人生价值,“95后”们亮出了自己的态度,有人选择到高精尖的科技一线工作,将“中国创造”载入世界史册;有人选择三支一扶项目服务基层,用知识和汗水造福一方;也有不少人选择创业,在挑战中燃烧青春。什么样的选择才能不负青春,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人指明了方向:“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芳华》中描述的年代与今日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是年轻的刘峰、何小萍,还是当代大学生,在奋斗和奉献中燃烧的青春、在时代召唤下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不变的,这正是理想吐芬芳,青春放光华。
(文学院辅导员 张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