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140期

发布者:丘文福发布时间:2022-04-08浏览次数:103

让自己像个真正的“大人”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常常不懂得如何拒绝,有时候明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还是忍不住去做,常常忍不住对别人的行为加以评价,总是想要别人认可你的观点……其实这说明你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 “父母自我状态”中。

1.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其实我们在刚出生时,只具备了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则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放到现实中来,我们发现,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的尴尬时刻,这个时候我们只能不情愿地接下这样的任务,但实际上我们为此感到委屈,甚至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不懂得拒绝,久而久之则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抑郁情绪。其实我们发现,这些“老好人”他们过的并不快乐,因为他们就像“儿童”一样遵从绝对的权威,即便心里不乐意,也很难表现出来。

除了服从绝对的权威之外,处于“儿童状态”的人还容易出现另外一种极端:以高度的自我中心为特征。我们知道,得不到心爱玩具的孩子常常会撒泼打滚无理取闹。同样,成年后的我们已经明白基本的是非对错,但是有时候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比如长时间玩游戏),却还是忍不住这样做。其实这样的状态就类似不受家长管束的孩子一般,他们第一时间在乎的是自己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2.父母自我状态

而“儿童状态”的对立面则是“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对其他人发号施令,妄图以自己的思想控制他人。他们以纠正指责别人的行为为己任,一旦生活中有人的行为与他们从小遵循的价值观相违背,他们往往对其加以严厉的批评与指责。这其实就是“权威型父母状态”的表现。

3.成人自我状态

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不难发现,我们有时候会像孩子一样默默忍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或伤害,有时候又会忍不住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像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一样处理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处在一种新的人格状态——“成人状态”里。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意思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由此,这就构成了我们人格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状态:成人、儿童和父母。那么是不是处于“成人状态”时最好呢?其实不然,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在“儿童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我们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是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而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我们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们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我们,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因此,只有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的时候,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这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思考才能维持,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