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杠精的那些事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出“杠精”。相信你也碰到过这样的人:当你表达自己的观点,ta总是跳出来反对;有时就算和你的观点一致,ta也会先反对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你的观点,仿佛你们之间的交流永远在争吵。就连“今天天气真好”这件小事,ta也找出出“不一定,也许待会儿会下雨”来反对你。这类人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对抗而存在的,一开口就下意识地“抬杠”。
如果你回应:
他们战斗的基因瞬间就被激发,眼睛在闪光、情绪在沸腾、口水在酝酿,撸起袖子像菜市场的大妈准备大干一场。
如果你不回应:
他们就像斗胜的公鸡,趾高气扬,让你憋到内伤。
如果杠输了:
他们也会装作丝毫不在意的样子,轻描淡写的抛出一句“何必那么较真,我只是跟你开个玩笑”,留下你独自风中凛乱。
说到这里,隔着屏幕脑补的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窒息感。这类“杠精”到了网络上就摇身变成了“键盘侠”,任何话题总能找出矛盾点,然后进行站队、抬杠、互相攻击,仿佛是势不两立的仇人一般,他们并非客观理性的摆事实讲道理,只是单纯的煽动情绪,令网络充满了暴力和不理性。
“杠精”是如何修炼形成的?
“抬杠”并非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自从语言诞生,“杠”就开始存在,在我国春秋时期还诞生了职业的“杠精”——名家:“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惠施都是诡辩的高手。“杠”可以说反映了人类好斗的天性,“抬杠”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排解情绪的方式,可见“抬扛”普遍存在不无道理。但单纯为“杠”而“杠”,就令“杠”这件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提出神经质人格(neuroticcharacter)的概念指代那些不顾具体情境,执着地、强迫性地使用某一种应对方式,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并引起各种神经症状的个体人格。“杠精”就属于神经质人格中的一种典型攻击性人格——“反驳型人格”,即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优越感,并应对自卑和焦虑,这其实反映出的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对于常持反驳态度的人来说,他们的反驳行为与“投射”与“转移”这两种心理防御机制密切相关。投射,就如同一个镜像反射,是个体将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等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避免面对自身的不安或恐惧。转移则是指个体将情绪、欲望或态度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以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对于反驳型人格的人来说,他人观点中的错误或缺陷实际上是自己内心不愿意面对的。由此他们通过反驳他人,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的不足、错误或内心的恐惧。通过投射,他们成功地避免了直面自己的不安,从而将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观点上,以此来减轻自身的焦虑。更进一步,当他们遭遇压力、批评或负面情绪时,他们很容易将这些情绪转移给他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
“抬杠”的背后是低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涵盖了自信、自爱和自尊三大要素。对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同时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为了掩饰这种内心的恐惧,他们会刻意展现自己的行为,做个“显眼包”,通过夸张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者通过贬低别人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对于他们来说,反驳他人不仅是一种展现自己观点的方式,更是一种显示自己权威、贬低他人的手段,能够为他们带来一种短暂的优越感。
你:“天气冷了,我要去买衣服。”
他:“你别买了,穿什么也不如我好看。”
你:“看我拍的照片怎么样?”
他:“比我拍的差远了。”
深入探讨低自我价值感的成因,我们往往能发现其与个体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小时候总是被指责、被打击,更有可能形成反驳型人格。因为在不断地被否定当中,会使他们害怕犯错误,不敢向别人暴露自己的缺点,只能通过反驳别人来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其背后潜藏的心理是“我必须表现得足够优秀,懂得很多,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承认别人的优秀就是肯定自己的无能。”提出相反的观点或者做出相反行为本身并非一定是错,甚至有可能开拓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形成批判性思维。反驳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欲望。只是这种欲望的强度因人而异和个人的认知、经验、受教育程度、时空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但是为了否定别人而否定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双方都感到疲惫。甚至破坏人际交往关系,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被抬杠”或“抬杠”,我们怎样和谐沟通
适当沟通,学会保持距离。杠者无处不在,日常生活碰到喜欢抬杠的人,我们无需生气,攥紧拳头准备硬钢一波永远都是“下下策”,因为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时,反驳他们只会更加强化他们原来的观念,这样“抬杠”就会无限升级,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在网络上键盘侠的口水战。当你在人际交流沟通中发现,某个人并不关心事实,只是对人不对事,也就是遇到“抬杠”,这时不妨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告诉ta,即使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反驳式的,但说不定能够慢慢地让ta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特点,让ta的习惯性反驳得到改变。当然我们还是要以自己的感受优先,如果在相处的过程中实在感到不舒服,也可以适当保持距离,避免自己因为总是被反驳而产生自我怀疑。
如果意识到自己有遇事喜欢反驳的习惯,该如何改善呢?
把No改为为Yes。作家成甲在《好好学习》中将听到建议就排斥、指摘的处事方式称为“红灯思维”,这是一种应对外界声音的消极处理方式,不利于个人成长。当你意识到自己就有动不动反驳别人的倾向时,你就已经进步了。虽然别人的话有可能的确存在一些逻辑上的漏洞,但是可以试着先肯定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让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的反驳,可以在对方说完话时,自己停顿几秒,让大脑“冷却”下来,再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会感受真实。察觉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我到底是因为对方说得不对才反驳的,还是因为我害怕我不懂的样子被大家所厌恶。尝试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让别人完全满意的,当你表达出自己的不足,不一定换来的是别人的嫌弃,也有可能会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实,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但同样会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一层。
试着真诚倾听。有时候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并不是希望你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也不是为了和你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只是单纯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倾诉一下情绪,分享一件事情。这时候就需要作为朋友的我们真诚地倾听,时不时地给予回应,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
在网络上保持理性。互联网会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推送信息,而一个人如果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喜好的信息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就会形成回音壁效应,让自己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极端。所以当我们在浏览网络时碰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时,不妨保持理性,把自己抽离出来用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视角来观察,因为单一视角看待问题,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一面,成为键盘侠在网上吵的不可开交并不理智。
说完了“杠精”的那些事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遇到这类人时能够更加心平气和,毕竟说服一个“杠精”比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还要难,也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喜欢抬杠的朋友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避免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外在,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冲突的境地,毕竟“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