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261期 | 陈丹丹:拒绝做止步不前的“蹲族”青年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4-18浏览次数:562

拒绝做止步不前的“蹲族”青年

传播学院辅导员  陈丹丹

近日,半月谈刊发的《城市“蹲族”:这些高学历年轻人明明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就地躺平”?》一文,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把“蹲族”一词又重新带回大众视野。

其实,“蹲族”可谓存在已久,在日本、韩国等地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尼特族”。《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现有接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尼特族”,而目前国内的“蹲族”现象已由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悄悄蔓延至二三线城市。我们发现,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既有高学历背景,又有优良的家庭出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手握实际工作技能,本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浪潮中大展宏图,奋力书写建功立业新时代的青年答卷,却选择蜗居在家,在并驱争先的社会发展大势中“自我隐形”,过着吃饭、睡觉、刷剧、打游戏的隐居生活。他们一方面安逸于自由自在的现状,一方面又焦灼于一事无成的未来,缺乏奋斗目标,丢失生存意义。令人忧心的是,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主动加入“蹲族”大军,主张“慢就业”“佛系就业”,试图逃避复杂的社会生活,“蹲”得理所当然、惬意自然。

究其本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内卷化”的竞争压力不断加码。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俯拾皆是,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可想而知未来研究生学历也将变得平常可见。在高学历、高门槛的不断加码下,当大学生走到毕业关口,又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便会选择通过提高学历来规避激烈的社会竞争。甚而,有些大学生因为懒惰心理,畏惧竞争,便把“考研”“二战考研”等当做借口,心安理得地在家里“蹲”。二是挫折教育缺位的劣势不断凸显。对于部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困境极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难以吃透的社会游戏规则更是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尝尽苦头,尤其是对部分自视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而言,有时候挫折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习得性无助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开始选择自我逃避“蹲”家里。三是原生家庭的无偿支持不断提供。当孩子遭遇工作失意、学业失利、生活失落等挫折时,家长们出于代际补偿心理,愿意无条件地为他们提供遮蔽风雨、安生滋养的“暖巢”,甚至是主导孩子的工作选择。由此,更多毕业生不愿融入社会,不愿面对现实。

诚然,每个人都有决定人生节奏、选择职业方向的权利,短暂的缓冲期对毕业生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沉淀、自我思考、自我抉择的关键时期。长期奋斗疲倦了,“蹲”着休息一会可以,但是还没开始奋斗便自我“劝退”,只想一“蹲”到底,止步不前,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类叫不醒的“蹲族”青年,我想告诉他们,青春如朝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参与就业与融入社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要打破自我圈定的樊笼,复返自然,拒绝做止步不前的“蹲族”青年。

第一,合理规划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广大青年学子要认真做好人生规划,因人而异、科学制定目标,善于发掘热爱,找准人生航向,在学习实践中找到奋斗的意义,保持生命的旺盛和持续的成长。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也许你们正在实习岗位上感慨“打工人”的不易,疲于“996”的工作方式,限于日渐狭窄的上升通道,苦于复杂多样的职场生态,但请一定明确,“就业”与“上班”是不同的概念,就业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就业、多样就业远比在家里“蹲”来得富有意义。

第二,勇于接受失败。失败,不等于失败者。“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广大青年学子要本着“不耻最后”的原则,不觉失败可耻,不因失败泄气,不向失败低头。当遭遇求职歧视、学习困境、工作挑战时,要提振士气,正面困难,尤其是通过失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培养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唯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强大的战斗力和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勇气。

第三,学会寻求帮助。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蹲”在家里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依靠自己走出困境也是荆棘载途,因此,广大青年学子处于迷思时应该主动寻求有效帮助,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深入挖掘潜在资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摩擦性失业”,从国家到学校层面花大力气、下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全社会同向发力,为年轻人的奋斗创造健康友好的环境。因此,广大应届毕业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以奋斗姿态迎接建党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