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282期 | 罗文:情之所至,赤子之心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327

情之所至,赤子之心

旅游学院辅导员  罗文

最近,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收视热潮,相信看过的人既会热泪盈眶又会热血澎湃。在那个风云激荡、思想碰撞的年代,有一群人苦苦地进行着真理的探索,那是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多么情深的赤子之心,至今回顾依然催人奋进。剧中张桐扮演的李大钊给人印象深刻,观看这部电视剧,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的崇高与伟大。
   
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李大钊都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李大钊24岁时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觉醒年代》一开始就展现李大钊的使命感,“必须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即使在被捕后的狱中22天,哪怕是百般折磨:用竹签插手指、坐老虎凳、拔去了指甲......李大钊依然铮铮铁骨,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我们没有辜负李大钊最后的誓言,我们胜利了,正如201910月王沪宁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今天,李大钊同志为之奋斗的理想早已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李大钊备受鼓舞,在学习和实践中思想觉悟迅速提高,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但在那个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不容易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但李大钊依然旗帜鲜明宣传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大钊面对绞索时,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宣传和诠释坚定的信仰,他第一个登上了绞刑台,并慷慨陈词,“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就像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的,“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

崇高的道德情操。在李大钊身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国、为正义不畏生死、甘于奉献......他说过:“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而且,李大钊作风十分质朴,李大钊牺牲后,家里的财产只有1块大洋,其实李大钊的月入在当时还算可观,可李大钊几乎都把钱都用作革命和帮助他人,最后李大钊的安葬费用都是其夫人通过公众募捐才得到的。每当我看到这,我就情不自禁会眼睛湿润,就像每次听到国歌,我的脸庞都会激动得泛红一样,一个政党的创造者是如此的伟大,怎能不使我动容。其实,李大钊有伟岸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在《十六年前的回忆》文中就有记载,这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放在那个时代,就显得不一样。当面对敌人的搜寻时,李大钊安慰女儿说“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李大钊较早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它就应该知道“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这样让我想起前几天国防大学官方公众号推的一篇文章——《毛泽东为什么要写<反对本本主义>》,文中指出: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提倡反对本本主义,却不因此忽视马克思主义“本本”的重要性。延安整风期间,很多人错误地将经典著作与教条主义混同起来,出现了“既不学习马列著作,更不翻译马列著作”的奇特现象。对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人家讲的不是教条,我们读后变成了教条,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读通,不会读”。

在建党百年之际,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更加全面深入地走进革命先烈,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品质,弘扬他们的精神,在党史故事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实践中用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报效祖国。